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调查与思考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8-0152-02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生已有计算机能力、学习兴趣、教材选择、课程难度、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的调查问卷分析,探讨了此课程的意义以及对选课模式、授课模式、实践方法、教学效果控制的改革设想。

关键词:非计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公共基础课;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殊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校的一门省级优质课程,同时也是多年的校级优质课程。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在于:第一,计算机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专业学生以及近两年大类招生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中都没有此课(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第一学期开设一门“信息技术基础”课,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大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第二,该课程的教学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这从课程学时安排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课堂授课共8周16学时,而上机实践共8周32学时。而且即使是在课堂授课时,也以教师演示操作为主。第三,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教师以计算机学院计算机教育系的教师为主,但由于教师人数不足,部分学院由自己院系的教师授课。第四,课程总评成绩中笔试成绩的比例占的较少,实践考试或者平时成绩能够占到50%左右。第五,课程难度较小,考试是全校统考,即使以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认真学习获得高分,不及格率很低。第六,此课程是全校普及率最广的,涉及的教师数和学生数最多,而课程的学分只有1个学分。

尽管有种种特殊性,但该课程是中国石油大学目前的省级优质课中唯一没有石油特色的,可见学校与相关学院对此课程的重视,而课程本身也确实上出了特色。

2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及分析

目前,学生在上大学前基本都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基本使用都有所了解,还有部分学生甚至是计算机通、网虫。针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就“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与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2005级学生共计10个班310人。石油工程专业是我校最热门的特色专业之一,入学录取成绩普遍高于高考重点线30分以上,就业率也高居学校各个专业榜首。调查不记名,共收回有效问卷287份,数据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图1和图2可见,超过90%的学生入学前都已经接触过计算机,(非常熟练使用计算机的人数还是比较少的),约85%的学生想学好这门课或很喜欢这门课。当然,原因也在于计算机能力对学生未来找工作及干好工作都有影响,43.03%的学生认为有较大的影响,44.85%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12.12%的学生认为影响大小取决于将来的工作性质,没有一个学生选择影响不大。

图1 学生上大学前对计算机的熟练程度

图2 学生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感觉

既然课程比较吸引学生而且难度又不大,学生对课程的投入程度又如何呢?当课堂上老师讲课时,有六成以上学生努力去听但思想老出小差,听得非常专注的只有26%,不想听、发困的约13%。上机实践课上多数学生想上网、聊天,部分学生还想玩游戏,能全程专注于练习的不到20%。课外花时间练习本课的情况又如何呢?90%以上的学生是基本没有或很少练习。虽然学生平时自由上机时间还是较多的,80%以上每周能上机2~4次,但主要都是聊天或看新闻,极少数学生主要打游戏。经过本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对计算机的熟练程度还是略有收获、熟悉了部分常用软件,感觉还没入门和已熟练的各约10%。

由于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七成以上学生对课堂讲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认为应该设法改进教学方法,而对学时较多的上机实践课相对满意,感觉老师的要求适度、上机内容安排合理;至于上机模式则多数学生希望老师先演示一遍,或讲一下操作要点,然后学生自己练习;六成以上学生认为课时太少,特别是上机课时太少,不能完成必要的练习。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类型,学生的希望如图3所示,多数学生还是认可这门课的重要性,希望继续保持必修课的形式。

图3 学生希望的类型

3课程改革思考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结合授课的实践,在选课授课模式、实践方法、教学效果控制等方面都可以思考开展改革探索,许多改革思路已成功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1) 多样化选课模式

由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差异,让从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和已经多年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学生同步学习是不合理的,应该让选课模式多样化――设置常规必修课和自学课两类。目前经济较发达的南方许多大学(如中山大学)已经取消了课堂授课,要求学生自学并通过考试即可。在考核方法上让自学同学以严格的笔试和一对一的上机考试得出总评成绩,而常规必修课学生成绩则由依旧以笔试和平时成绩得出。相信将来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新生比重会越来越大,选择自学是尊重学生能力的表现。

(2) “参与式”课堂授课

对课程中最初几章理论型内容(如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微机系统的基本构成,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与计算机安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等)适合课堂讲授,而实践性很强的章节(包括Windows、Office组件、网络应用、电子邮件设置和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即使在课堂讲授,也只是教师在演示各种操作,花费了学时而效果不大。建议将该课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学,加大学生自行上机时间,提倡“精讲多练”,突出计算机应用。

课堂上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部分重复性的讲解可以由学生上讲台来完成。如在学习用PowerPoint设计动画部分,教师演示一个动画,提出几个有特色的动画要求,提问或由学生自己举手上讲台完成,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很融洽。又如讲到网络搜索引擎,提问学生知道哪些著名网址,让答对的几个学生演示在对应的网址搜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词或流行的新闻关键字,查看搜索结果并浏览。这些方式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也能督促提高学生预习、自学的热情。

针对课程全部电化教学的特点,如果能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比授课课件千人一面好,至少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其重视程度高。如对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授课文字和图片内容是专业文章或专业重要常见等值线图、含油饱和度图表、井网分布图等;对社科专业学生展示音乐、油画、大师生平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帮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3) “个人特色式”上机防“玩”策略

爱玩是人的天性,上机课多数学生总愿意看新闻、聊天,甚至玩游戏看电影,老师走近才学一会。如何保证上机实践的时间与效果?可以采用针对性更强的“个人特色式”实践作业。例如,熟悉操作系统时,按照专业、班级、学号顺序组织文件目录;练习word时,让每个同学写一个对家乡、或对自己成长的介绍,插入个人学习简历表格、家庭成员表格;练习PowerPoint时,每个学生都制作一个个人简历,有照片、学习简历、个人爱好,要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动画美观;学习互联网浏览时,可以查询家乡特产、家乡历史、著名人物等。做这些内容除了让学生很有兴趣,也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光玩不学,因为个人特色作业是无法拷贝交差的。同时,老师也能够通过检查作业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增进师生感情,成为良师益友。

(4) 作业及时检查监控学习效果

如何及时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从而有效监控学习效果呢?如果利用上机时间很难完全检查了解,因为有限的上机时间中老师多半得巡视解答学生的问题。可以采用上课随堂小测验,上机用电子邮件上交作业的方式,两者相结合做到知识、实践两手抓。

课堂讲授的知识在笔试考核中多数是填空、选择、判断题,适合利用课堂最后5~10分钟的简短时间考试,老师将题目写在黑板上即可,有条件的可以印发单元测验小试卷。这样也可以起到督促学生随时复习的目的。

上机实践的“个人特色作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交,每个同学申请一个免费邮箱,用学号姓名来命名邮箱,要求每次作业在上机课后发到教师邮箱,最多允许一天延迟时间。由于电子邮件有明确的日期和先后顺序,教师评分更有依据,也有更充足的时间详细检查作业内容。

参考文献

[1] 苏炫,葛明贵. 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综述[J]. 江西教育科研,2007,(1):16-17.

[2] 衣治安,马瑞民.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模式探讨[J]. 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1):76-78.

[3] 时念云等. 参与式教学方法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85-86.

[4] 郭惠霞. 关于非机类专业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2007,(2):111-113.

推荐访问:计算机专业 思考 课程 调查 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