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农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与路径选择

摘 要: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石油价格上涨不可逆,生物燃料开发不可放弃,发达国家的粮食武器战略不能阻止,气候恶化很难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较为现实且长效的路径是进行跨国农业合作。中国与俄罗斯同样面临粮食安全问题,两国通过农业深度合作,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可以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稳定粮食价格,规避世界粮食危机引发的粮食安全风险。

关键词:粮食安全;中俄农业合作;农业资源配置

作者简介:张金萍,女,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农业政策研究;高子清,女,经济学博士,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从事农业经济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黑龙江省种植业保险经营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3A004;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资助项目“扶持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项目编号:LBH-Z10046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6-0001-09

2012年的特大干旱对美国农业造成重大打击,俄罗斯也面临9年来最严重的粮食歉收现状,全球两大粮食出口大国减产,造成世界粮食供应紧张。201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58 957万吨,粮食进口8 025万吨,粮食进口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3.6%,超过中国限制的粮食安全“红线”(95%自给)8个点。如果将大豆归为油脂类别,中国粮食进口量为2 187万吨,这一数据虽然仅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3.7%,但是却为2011年同期的三倍多。中国粮食安全虽无近忧应有远虑。

粮食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在1974年11月第一届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就提出了粮食安全问题。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不仅震动了中国,也震醒了世界。自2008年以来的全球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引发的世界粮食危机,更是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与英国著名的风险分析公司Maplecroft合作研究公布的2010年和2011年“粮食安全风险指数”数据报告中,中国与俄罗斯均被评为“中度风险”,双方共同面临粮食安全问题。而在构筑未来粮食安全体系、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过程中,跨国农业合作是中国与俄罗斯政府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中俄粮食安全的内外环境分析

影响一国粮食安全的因素不仅来自国内,更与国际粮食安全大环境密切相关。虽然中国与俄罗斯国内粮食供求环境不同,却面临共同的国际环境,可以说两国目前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内外交困的结果。

(一)中俄粮食安全的外部环境

1. 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石油农业成本大幅度上升,导致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石油农业具有高产、高效、省力、省时、不施粪肥、经济效益大等特点,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有利于解决因人口激增而引起的世界粮食供求矛盾,“二战”后这一农业发展模式很快由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但这一模式是建立在石油廉价基础上的,而廉价石油被1973年的“石油危机”打破,由1949—1970年平均约1.90美元/桶,上涨到3.01美元/桶。之后世界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到2013年5月,国际原油价格仍维持在100美元/桶左右。即使排除美元贬值等因素,40年来石油价格上涨,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和流通成本,这是造成国际粮食价格持续走高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生物燃料革命打破了世界粮食供求平衡。由于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在政府高补贴政策激励下:一方面,欧美一些传统农产品出口大国将玉米、菜籽、棕榈油等转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在耕地资源配置上向生产生物燃料的原料倾斜,改变了农业生产格局,世界银行的几份研究报告都表明,粮食价格的上涨至少有75%的原因直接与生物燃料有关。生物燃料革命不仅造成了世界市场粮食供给的减少,更引起了市场对于稳定供给的担忧和恐慌,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价格上涨预期。

3. 全球气候异常造成世界粮食主产国减产,出口量大幅度下降。尽管现代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量,但从根本上来说,农业无法摆脱耕地和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制约,仍然属于“靠天吃饭”的弱质产业。

4.“粮食武器化战略”和对自由贸易的认识误区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能力。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将粮食作为世界经济战争的战略“核武器”,通过高额补贴政策、高技术支持、大量资本投入以及市场操纵等手段,扭曲了农产品市场价格,而国际粮食价格走低迫使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部分粮食种植者转种其他产出和效益更好的经济作物,导致这些国家粮食自给能力下降,不得不依赖进口维持国内粮食供应。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倡导自由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不恰当的解读,钝化了发展自身农业的愿望,主动放弃粮食生产,以廉价粮食进口来替代国内生产,将国家粮食供给维系在粮食出口国的出口意愿和价格意愿上,完全失去了国内粮食供给和价格的控制权。

5. 频发的粮食危机使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粮食安全战略,加剧了世界粮食供给紧张。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交互作用,世界粮食供给危机频发,为了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传统粮食净进口国加速粮食进口,以确保国内粮食供给稳定;一些出口国家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和粮食安全,则采取一系列限制出口措施,这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市场粮食供给短缺和市场恐慌。

6. 世界经济低迷,大量游资转移到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粮食期货作为重要的金融产品被资本市场投机者利用,世界大量的粮食贮备被掌握在实力雄厚的国际基金炒家手中,进一步推动粮食价格上涨。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内部环境

乐观来看,中国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土地合理配置和改良、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程度等措施,以目前的粮食生产力和潜力,足够养活16亿人口。中国2008—2012年五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为4.896‰,按2012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54亿推算,年增人口不超过663万人。考虑到近年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在递减,以年增长600万人计算,到2050年中国人口峰值不会超过15.5亿。但是这种乐观的推测是有前提条件的,即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淡水资源充足,实现农业现代化。

推荐访问:中俄 路径 深度 选择 合作